在实验室的质量控制体系中,质控品就像一位“隐形裁判”——它默默校准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用对了是精准的“标尺”,用错了却可能成为结果的“陷阱”。
今天,我们就结合菁良液体质控品的使用要求(其他品牌可参考对应说明书),把液体质控品从保存到上机的关键细节掰开揉碎,帮你避开那些“一不小心就踩坑”的操作!
一、存储:温度是“生命线”,别让冰箱成“杀手”
液体质控品的稳定性与温度直接相关,不同产品对保存温度的要求可能天差地别(例如菁良液体质控品需在-25~-15℃冷冻保存)。
关键细节:
1. 选对冰箱,严控温度范围:必须使用低温冰箱,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温度区间保存(比如-25~-15℃)。千万别把“冷冻”和“冷藏”搞混——常温或冷藏保存会让质控品中的蛋白质、抗体等成分变性,检测结果直接“翻车”。
2. 温度计不是摆设!定期校准:冰箱里放的温度计要定期校准,确保显示温度与实际一致。如果温度计不准,你以为的“-20℃”可能是“-10℃”,质控品悄悄变质了你却不知道。
二、复融:自然回温是王道,暴力加热“毁所有”
复融是液体质控品使用前的关键步骤,但很多人为了“省时间”用孵育器、热水浴加速升温——这些操作都是“大忌”!
正确操作:
1. 室温自然回温:将质控品从冰箱取出后,放在室温(18~25℃)环境下缓慢恢复至完全融化,直到液体呈现透明清亮的状态(无絮状物、无分层)。
2. 禁用加热工具:绝对不能用孵育器、恒温水浴!暴力升温会破坏质控品中的成分稳定性(比如蛋白质聚集、酶活性丧失),导致检测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
三、分装:按需取量,拒绝浪费与不足
分装是为了方便日常使用,但分装量不合理(要么取液不足,要么剩余浪费)是实验室常见痛点。
实用技巧:
参考“吸样量+死腔量”:分装前先确认仪器每个检测项目的实际需求——包括“吸样量”(仪器吸取的液体体积)和“死腔量”(枪头残留、管路死体积等)。
四、标签:信息越清晰,后期越省心
未标记的分装管就像“匿名快递”——时间一长,谁还记得这管是高值、中值还是低值?哪天配的?用错质控品=结果全乱套!
每个分装管上必须清晰标注:
- 质控品名称(如“肿瘤标志物质控品”);
- 水平等级(高/中/低,对应不同的靶值范围);
- 分装日期(精确到年月日,方便判断有效期)。
五、特殊场景:未分装 vs 分装冷冻,操作大不同
液体质控品可能有两种状态:未分装的原始瓶装(冷藏保存)、已分装冷冻的小管(冷冻保存)。这两种状态的取用规则差异很大,千万别混淆!
情况1:未分装的原始瓶(通常2-8℃冷藏)
取用原则:直接取出所需量后立即放回冷藏柜,确保瓶盖拧紧。
情况2:已分装冷冻的EP管(-25~-15℃保存)
取用原则:使用前提前从冷冻冰箱取出,放在室温自然融化(禁止人为加速!)。待EP管完全平衡至室温(液体清亮无冰晶)后,充分混匀后再上机检测。
总结:液体质控品使用的核心口诀
“低温存、自然融,按需分、标清晰;冰箱温要常校准,反复冻融是大敌!”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容不得半点马虎,质控品虽小,却是守护检测结果的“第一道防线”。把这些基础操作细节做到位,才能让“隐形裁判”真正发挥作用——你的每一次检测,都值得更可靠的结果!
菁良临床质控一站式解决方案
菁良通过自主研发和国产化生产,向体外检测行业用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领先的临床实验室质量控制解决方案,协助医学实验室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现已推出专业的质控管理软件及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咨询服务,第三方质控品涵盖免疫诊断、生化诊断、分子诊断等体外诊断细分领域。
关于菁良
菁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提供体外诊断标准品与质控品的研发创新型高科技企业。
菁良通过自主研发的平台,向体外检测行业用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全球领先的标准物质、第三方质控产品和企业参考品服务,助力提高行业检测准确率。参与多项由检测领域行业龙头和监管机构发起的标准制定工作,多次支持由临检中心发起的室间质量评价 (EQA)/能力验证项目。
菁良秉承着“精准制标,匠心良造”的理念,怀抱着“提高体外检测准确率,助力精准医学快速发展”的愿景,致力于建立规范化的中国体外检测金标准平台。